浙江大学官微:浙医四院探索省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移县域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6-02-03 浏览量: 字号: 字号 字号增大

浙医四院探索省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移县域新模式

 多点新闻 2016-02-02 21:30

前言

当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多聚集在中心城市,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

医改 5 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结合“十二五”规划中“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目标要求,在医疗资源布局、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和破解,力求使医疗资源布局更趋优化,结构更趋合理。

浙医四院承担着为医改探路的使命,突破省级医疗资源按照行政区划部署(即办在省会城市)及按照行政层级进行配置的体制惯性,打破现有中心城市医院“摊大饼”式的扩张发展固有模式,为实现均等化、解决人民群众就医问题,提供有价值的示范。

浙医四院探索省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移县域新模式

浙医四院全景图

全国第一家诞生在县域的省级医院

2009年1月,浙江大学与义乌市合作共建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医四院),历经5年筹建,于2014年10月31日开业运营。医院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区的义乌市(在行政区划上为县),由义乌市政府全额投资,浙江大学和义乌市政府合作共建,浙江大学负责管理,按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设计的著名大学附属医院。该院占地189.3亩、一期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建设床位920张,纳入省级医院管理。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浙江大学举全校之力,发挥医、教、研及学科和人才综合优势,按照著名大学附属医院的目标要求,整合各家附属医院的优势学科,对浙医四院实行综合性医院“科对科”援建、专科性医院整体援建,将医院管理、办院理念、医疗学科与技术、专家骨干团队、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医院文化等整体性植入义乌,并辐射浙江中西部地区。

浙医四院探索省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移县域新模式

金德水书记在浙医四院陈亚岗院长的陪同下,参观浙四科技、人文药房

建院过程中,浙医四院得到了浙江大学 6 家兄弟附属医院的鼎力支持。在浙江大学领导的统一部署下,浙医一院负责援建心内科、肾内科、血液科等 14 个学科;浙医二院负责援建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等 9 个学科;附属邵逸夫医院负责援建呼吸内科、内分泌科等 3 个学科;附属妇产科医院、儿童医院、口腔医院进行整体援建。浙医四院充分整合 6 家在杭附属医院的优势学科,由各援建学科主任(或援建医院负责人)兼任浙医四院相应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并兼职科主任,同时委派相应学科副主任到浙医四院担任执行科主任,组建形成“学科带头人+执行科主任+高年资骨干”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带动浙医四院学科规划、医疗业务、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的整体快速提升,实现浙医四院高起点、高水平运行,以及快速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浙医四院从学校和各附属医院确定学科带头人 24 人,全职常驻义乌工作的援建专家及管理骨干已达到 81 人。

浙医四院党委书记张新跃介绍,“浙医四院就是带着为医改探路的使命,作为公共服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如何实现均等化、解决人民群众就医问题,提供有价值的示范,力求在办院的过程中破解政府迫切要解决的医改方向性问题。”

浙医四院探索省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移县域新模式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一行调研我院

一家服务患者满意的温馨医院

浙医四院自开业以来,该院的门诊、住院、手术室、ICU、急诊等科室相继开放,到目前为止,共开设门诊科室23个、专病门诊34个,开放病区6个,全方位满足了患者的不同需求。1 年来,该院的门急诊总量达33万余人次、住院收治患者4700余人次,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建在家门口的省级医院的优质服务。

除了带来高新医疗技术,解决重病患者看病难问题外,同时又带来了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该院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优化就诊流程,保证患者的就诊时间和质量,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医院实施分时段全预约挂号,开放多渠道预约挂号,患者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掌上 APP、微信、自助挂号机等方式预约挂号,医院专家门诊预约率达 87%,实现了挂号窗口少排队甚至是“零排队”。医院还通过严格限制每个时段每位医生的工作量,保证每位首诊患者每次的就诊时间为 10 分钟~15 分钟,使该院成为全省患者平均就诊时间最长的省级医院。

浙医四院探索省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移县域新模式

手术室里的跪疗

“通过与患者的充分沟通,保证患者就诊质量,确保患者安全,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奠定基础。”浙医四院院长陈亚岗表示,目前该院从管理层到一线医生,已经达成共识,保证每位患者享有充足的就诊时间,确保挂到号的患者享受完整、标准的医疗服务。除此之外,许多国际化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设施设备被充分引进,如更加安全有序的“人车分流”设计,清晰明了的现代化导诊设施,无处不在的志愿者服务,贴心的手机充电站、哺乳室等。

在院内,有便于医生会诊协作的“医疗后走廊”诊间,融入了更接地气的药师临床服务新理念,还有对接国际医疗后勤集团的“后勤全面外包”机制,以及提高药品供应效率的“延长药品供应链”模式等。此外,该院还从医疗质量安全出发,坚持门诊不输液(儿科除外),引导患者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理念。

浙医四院探索省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移县域新模式

荣获感动义乌人物的“医路相伴”志愿者团队

一家成长迅速前景广阔的年轻医院

浙医四院运行1年多来,义乌总住院人数上升了 7%,而转外住院病人比例却下降了2%,特别是在急危重症疾病上,为患者赢得了最佳救治时间,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建在家门口的省级医院的便利。

浙医四院自筹建开始,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的声誉和品牌优势,通过多渠道吸引了大量国内知名医学院校高学历毕业生落户义乌这个县级城市。目前,医院共有员工900余名,其中博士35人、硕士183人,医生团队中40%以上来自国家“211”、“985”高校,护理团队中 80%以上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医院也积极打开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局面,成为省卫生计生委临床技术国际交流项目的新生力量,今年已派遣2位医生赴英国、意大利进修;并与台北医学大学附属双和医院、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派出30名年轻员工赴台北医学大学附属双和医院开展为期2周的学习交流,大规模培养“本土化”的各类临床技术和医院管理人才。

依托浙江大学医学学科平台,浙医四院在医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上得到快速提升,更多的优秀医疗人才正在该院快速成长,为义乌当地注入了强大力量。据统计,开业 1 年来,该院新立科研项目 17 项,其中包括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科研项目 5 项,新发表 SCI 论文 10 篇。该院同时充分依托省级医院及浙大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在义乌及浙中地区积极开展医疗高新技术,有些诊疗项目已填补了义乌乃至浙中地区的医疗空白,包括脑部巨大肿瘤的微创手术技术、巨大肝脏肿瘤的无血射频切割技术、椎管内血管性疾病的外科处置等。今年,该院签约成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院临床教育基地,承担起浙医高专、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实习生培养任务。

浙医四院探索省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移县域新模式

一人一诊间,保护患者隐私

面对未来发展,除去人才培养目标外,浙医四院始终将为患者提供均质化服务作为努力方向,陈亚岗院长介绍,“在医院制度层面,严格把关各种准入制度、规范员工的培训、标准化医生的诊疗流程,打造出一支有特色的医疗团队,让每一次的诊疗行为都有章可循,这是实现均质化医疗的基础,“才能确保所有的患者都享受到公平和均等的服务。”同时,该院也积极牵手支援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帮扶和医联体建设等措施力求将均质化的医疗服务推广到院外。目前,该院已与义乌廿三里、江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苏溪中心卫生院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同时还建立了一系列与基层医疗服务相适应的临床诊疗规范,包括慢性肾病管理和血透技术规范、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慢性肝病的防治、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标准化治疗等技术,帮助提高地方医疗综合服务能力。

浙医四院探索省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移县域新模式

全自动药品存储和分发系统,图为机械手臂在抓取药物

“作为全国第一家诞生在县域的省级医院,我院实属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大量现行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和束缚,制约着医院进一步快速成长和做强、做大。”陈亚岗院长表示,浙医四院是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大学与最具创业激情的城市合作共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也是浙江大学首次在杭州以外地区建设并管理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直属附属医院,孕育和成长在国家医改新政和实施富省强民战略环境之下,在全国率先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将省级医院整体下移到县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质化布局的优化调整,实现大区域范围内资源共享,开局良好,示范意义重大。“作为医改的探路者,浙医四院同样将破解医改方向性难题作为己任,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及各方的支持,为医改绘出一幅更好的图景。”

本文内容整合自浙医四院提供素材,《健康报》2015年12月9日专版

记者:叶龙杰、俞欣

通讯员:王芳

今日编辑:王文靖

浙医四院探索省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移县域新模式

医院地址:浙江省义乌市商城大道N1号
电话总机:0579-89979999
传真:89935555
邮编:322000

Copyright@ 2018. 版权所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浙ICP备14016608号-3 33078202000049号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
人民号
视频号
新浪微博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