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商报头版头条:医路相伴 爱涌商城

发布时间:2015-07-14 浏览量: 字号: 字号 字号增大

7月13日,义乌商报头版头条,二版专版报道我院志愿者团队,并配以“树立社会新风 提升义乌温度”的评论,将浙医四院这种“春风般宜人的温度”传播,呼吁共同为“提升义乌温度”而集聚正能量。

医路相伴 爱涌商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志愿者团队纪事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部分志愿者合影)(资料图)
  在家很少干家务的“大老爷们”,在这里一丝不苟的叠衣服。
  志愿者提供咨询服务
  ●商报记者 林晓燕 文/摄

  楔子

  在义乌,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很普通,也极其平凡,但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点。

  他们不要名,也不求利,但每个人都在付出中收获幸福。

  他们虽然来自不同行业,年龄、性别不同,家庭环境、性情脾气也有差异,但都有奉献的信念和执着。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医路相伴”志愿者团队。

  伟大的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自己找幸福容易,给别人谋幸福难。”

  那么,幸福是什么?

  对于每个人来说,答案或许都是不一样的,而这群人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对社会的奉献,是一种被需要的快乐……

  “这群人改变了我对义乌的最初印象”

  去年10月31日,备受外界瞩目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正式对外试运行。“这将是一家符合浙江大学身份的附属医院,打造一流的医疗水平,推崇均质化服务理念,拥有倡导奉献的公益特性。”这是浙医四院院长陈亚岗在开业前一天接受众多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这是公立医院的一个特性,一定要坚持。”“当个人利益和社会公益发生冲突时,要倡导奉献精神。”撇开业务技能和服务素质,陈亚岗如此理解“公益性”。

  即使在医院筹备期间,全体员工也一直坚信只有怀揣仁爱之心,才能“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坚持志愿者服务,比如说半个月一次到义乌的怡乐新村福利院去给老人检查身体、每周一次到杭州的福利院义诊积极参加“微笑行动”公益活动等等。

  在走出去服务的同时,院方也希望带动更多社会热心人士一起参与,传承发扬互助精神。比如像浙医二院、邵逸夫医院等志愿者团队,也都已形成长期化的志愿服务管理模式。这是医疗领域志愿者服务的方向,也是医院倡导以人为本的需要和努力实现的目标。

  有了这个想法后,开业前一段时间,院方组织专人赴姊妹医院——— 台北医学大学附属双和医院开展为期两周的培训学习。期间,他们实地了解到双和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四五百名志愿者,分布在门诊、急诊、住院部等各个岗位,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心理干预。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浙医四院提出组建“医路相伴”志愿者团队计划,团队宗旨是践行“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精神,首批招募百人以上。

  “说实话,我对义乌最初的印象是生活节奏快,大家都忙着做生意赚钱。谁有闲工夫来做这个事啊?想想都不可能。”陈亚岗直言,自己当初的想法是准备到义乌工商学院招募学生志愿者。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报名者很踊跃,而且几乎都是本地的社会人员。其中,既有经商者,也有村里的大伯大妈,还有一些在校大学生。“涉及很多层面,这点我真得没有想到”。来自医院附近村子的一位经营户在报名时对工作人员说:“浙医四院的建立,不仅方便我们看病就医,还提高了我们房子的出租率和租金,感谢都来不及,来做志愿者是应该的。”

  (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众所周知,志愿者行动是一种没有工资、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公益行为。陈亚岗也深知,发钱或是给予物质补偿是对这个群体的一种亵渎,作为院方,要用自己的方式给他们提供人文关怀,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除了严格的岗前技能培训外,医院还经常专门为志愿者组织开展座谈、义诊、讲座、晚会等活动。

  经过数个月的发展,截至今年6月,“医路相伴”志愿者团队注册人数已达248名,其中,41-60岁的占总数人的50%左右,约三分之一为经商者。自医院开业运行以来,每天有30-40名志愿者活跃在医院的门诊、住院各区域,提供引导、咨询、协助就医等服务,其中个人最高服务时数525小时。如今,这些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已经成为医患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被广大患者亲切地称为“暖心人”。

  “我不一定都认识他们,但他们能叫得出许多医护人员的名字……是这群人改变了我对义乌的最初印象,是他们的一举一动让我时常被感动。”陈亚岗毫不讳言,在这些志愿者身上,他看到了感恩,看到了奉献,看到了义乌这座商贸城市所蕴藏的爱意。

  “我只是利用空闲的时间帮助别人而已”

  50多岁的虞金花不知道托尔斯泰是谁,也不会用感性的语言去回答“幸福是什么”。她只是一位再平凡不过的农村妇女:文化程度不高,在家操持家务,一有空就去村里的工厂做手工贴补家用。

  去年10月31日,浙医四院正式对外试运行,民众闻讯而来。那天,家住廿三里街道华溪村的虞金花陪丈夫到医院检查身体。走进一楼的门诊大厅,夫妻俩凭以往的就医经验直奔挂号窗口,却被告知要先到自助机上自助挂号。站在自助机前,夫妻俩傻眼了,丈夫急得直嘀咕:“这个医院能看病的?我们又不会弄这种高科技的东西。”

  正当他们不知所措之际,旁边走来一位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小伙子。“你们哪里不舒服?准备看哪个科室?”小伙子态度谦和,言语热情,获悉他们的来意后,很快帮忙完成自助挂号。在就诊流程中,陌生的科室结构分布,很容易让人一下子找不着北,想上个厕所却不知往哪走。每当这种时候,总会有“绿马甲”上前引导。

  在享受志愿者热心周到服务的同时,虞金花获悉该院志愿者招募工作还在进行中,当天就报了名。除了丈夫外,她二姐一家是第一个知道这事的,姐夫在电话里调侃了一句:“你傻啊!有空不知道在家玩。”父亲也说她傻:“又没工资发,去医院干嘛?”后来不少村里人知道了,也质疑她另有所图。

  人生在世,经常会面临一些选择,既然做出决定,就要坚持下去,哪怕遭受非议和质疑。虽然说不出这些华丽的语言,但其中的道理虞金花还是明白的。所以,无论大家怎么说,她都没有动摇自己的初衷,“傻就傻到底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去年11月22日虞大姐正式上岗,主要负责在药房自助机前协助病患取号。刚开始的一个月每周来两天,现在则每周来一天。从华溪村到浙医四院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开车的话可能一二十分钟就到了,而她大多是骑电瓶车,至少需要半个小时,有时也坐公交车,要花费1个多小时。平常日子还好,大冬天的如果再遇上风雨天气就比较考验人的意志力了,每当这种时候,丈夫会边默默给她准备好雨衣外套,边叨唠着“真傻,自讨苦吃”。虞金花知道,丈夫这是心疼自己。

  虞大姐在旁人眼中是个乐天派,即便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遇上一些不开心的事,也会尽量缓解自己的情绪,不动怒。一次,有位病患拿出几张单子来药房取药,在自助机上刷不出来后情绪有些激动。虞大姐接过单子仔细看了一下,轻声提醒道:“你是不是忘记付钱了?”话音刚落,该病患马上指着她的鼻子骂道:“你侮辱我的人格……”还好护士站的医护人员闻讯前来解围。最终结果证明,该病患真的忘记付钱了。

  “到医院来看病的人大多不会心情愉悦,这点我能理解,不管对方的态度怎么样,我们做志愿者的一定得心平气和。”虞大姐笑言,这也是一种收获。在她的影响下,读高二的儿子去年放寒假也来医院报名参与志愿者服务工作。按照医院有关规定,志愿者一般一天只需参加3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可这对母子每次来都上9小时的班。

  “这是教育孩子帮助他人最好的方式,我和儿子都非常有成就感。回来后,儿子更懂事了,会主动帮忙干家务,也学会关心家里人了。”“我在医院看到,大多数就诊者都年纪偏大,这与他们年轻时付出太多劳动分不开,今后一定要更好地孝敬父母,他们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说到感悟,母子二人都有话说。虽然下学期就要迈入紧张的高三阶段,但虞金花的儿子仍然决定暑假里到医院继续他的志愿者工作。

  时至今日,这位“傻大姐”用自己的言行化解了旁人的不解和讥笑。“我也没做什么,只是利用空闲的时间帮助别人而已。”虞金花没有宏伟的理想,也没有认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然而,就是这种“而已”的精神,足够让我们为她竖起大拇指。

  “做志愿者就是做善事”

  有人曾说过,“志愿者的事业绝对不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只是一群普通人所坚持的平凡的事情,但是他们的理想绝对是崇高的”。

  今年72岁的金初明是浙医四院志愿者中当之无愧的“老大哥”,论年纪,是最大的;论资历,是最深的。他不仅自己来当志愿者,还相继引来老婆、小姨子、小姨夫、老婆的弟媳妇、堂弟等加入这个团队,称得上是志愿者队伍中最大的“亲友团”之一。

  老金是福田街道北下朱村人。提到这个村子,不少熟悉义乌情况的人都知道,因为紧邻国际商贸城的地理优势,是个很富裕的村。这几年,村里进行了旧村改造,光房屋租金就是一笔比较可观的收入。

  年轻的时候,头脑活络的老金走南闯北做生意,凭着义乌人肯吃苦、讲诚信的性格特征创下了一份家业。前些年,膝下的4个女儿和1个儿子差不多全部经商,生意也都做的风生水起,“退居二线”的他是村里文艺队的骨干成员,平日里还负责接送孙子上下学。

  家里不愁吃穿,儿女事业有成,孙子乖巧可爱,茶余饭后养养花、种种草,打打太极、吼两嗓,这是中国老人梦寐以求的老年生活。所以,当得知他报名参加浙医四院志愿者的事后,周围有很多人不理解:你要做好事、讲奉献,可以捐钱捐物,干嘛非要跑到医院去?

  的确,在一些人的传统观念中,在医院呆着的除了医护人员外,大多是身体不好的病患。你身体好好的去医院做事,多不吉利?“医院有什么不好?这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再说了,省级医院能办在义乌,是我们的光荣。”老金如是回答旁人的非议。

  老金说,以前小孙子伤风咳嗽一严重,家人就带着他往杭州医院赶,为了挂上号,一大早就要从家里出发,有时挂不上号只能找“黄牛”,光一个号就要加价好几百元。花点钱也算不了什么,主要是当天往返,大人小孩都很累。现在,这么好的医院都办到家门口来了,有机会去出份力当然得去。

  从参加志愿者工作开始,老金就被分在志愿者办公室的机动组,负责给其他志愿者提供后勤服务工作。后勤服务工作看似简单,实则繁杂:要负责当天值班志愿者的排班、签到、签退,还要打水、整理工作牌和衣服;如果有人请假,要安排其他志愿者到各个服务点去替班……

  刚开始的时候,因志愿者人数不多,老金每天都要来,现在则一周来两天,每天一个班次。一般来说,浙医四院志愿者是按三个班次轮流上岗的,每个班次三个小时。相对来说,早上7点30分开始的第一个班次和下午4点30分结束的最后一个班次比较辛苦。手握排班便利的老金运用了一回“特权”,分别将自己的班次排在星期一的第一个和星期五的最后一个。这样一来,接送小孙子的重任有几天就只能转托他人了。

  “做志愿者就是做善事,在有生之年,还能为他人服务,这辈子值了。”作为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名长者,老金经常用这句话去激励周边的人。

  在他看来,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年龄脾性、家里条件或有不同,但都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位家住北苑街道的女志愿者,每次来医院要转好几次公交车,一个来回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加起来都要两个多小时;一位办厂的男志愿者,以前在家几乎从不涉及家务活,自从被分到机动组后,除了要打水、整理衣服外,还要在交接班时把几十件换下来的绿马甲叠好并统一放置。

  “为四院出一份力,就是我的幸福。”“自愿辛苦,一心为民。”“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老金负责打理的“志愿者之窗”上,贴满了志愿者写的小纸条,虽然字写得不怎么样,甚至有的还有错别字,但溢于纸端的是满满的爱。

  说到愿望,老金是这样说的:“在大家的印象中,以前义乌人只知道埋头赚钱,现在要提倡奉献,希望借助媒体,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者这个队伍。”

  “一个微笑、一声‘谢谢’足矣”

  从鸡毛换糖到丝绸之路,从马路市场到世界超市,从小商品的世界到网络经济的海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义乌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作为创造者和受益者,一代又一代义乌人在经商这股热潮中激流勇进。

  有人说,义乌遍地是“老板”,一块砖头砸下去,10个有9个是老板。此话虽有调侃之意、夸大之嫌,倒也从侧面说明了义乌的一大特色:做生意的人多。

  白天在工厂里、摊位上忙得不可开交,晚上开着豪车去健身,购物吃大餐;和客户谈生意时,分分计较,追求利润最大化;到国外消费时,一掷千金,什么最贵买什么……在很多人眼中,义乌老板的大多时间是拿来赚钱的,和精神层面相比,他们更追求物质化。

  不可否认,义乌老板中也许会有这样的人,但并不能因此把数十万经商者“一网打尽”。事实证明,这有以偏概全之嫌。在“医路相伴”志愿者团队中,经商者不在少数。40出头的杨惠英便是其中一位。

  杨惠英是东付宅村人,也算得上是浙医四院的隔壁邻居了。在得知医院招募志愿者后,她和20多位同村人一起报了名。每周一上午7:30到10:30是杨惠英的班次,她的服务点是导诊台。

  “上这个班比干什么事都积极。”这是家人给她的评价。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接送孩子是必修课。为了赶在“上班”前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她每个星期一都要起个大早,做好早饭,等孩子吃完后送去学校,然后再赶到医院。

  做了20多年的手套生意,杨惠英有一套自己的“生意经”,货物的进出、货款的往来,每笔账都不含糊。但在做志愿者这本“账”上,她经手的绝对是只出不进的“亏本生意”。周一上午,无论客户催得再紧、摊位上再忙,她都雷打不动地穿上绿马甲。

  “要说不受影响,肯定是假话。”当被问起“生意有没有受影响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对做生意的人来说,钱是赚不完的,精神财富会让我们内心变得更加充实。”杨惠英说,每次轮到上岗后,回家吃饭都特别香,睡眠质量也特别好,尤其刚开始的那几天,整个人特别兴奋。

  一天,一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医院就诊,因不懂就医流程而站在大厅内无所适从,拦住一个护士咨询,无奈老人不会讲普通话,对方又听不懂义乌话。后来,护士就把他们引到导诊台。杨惠英用义乌话和他们进行了交流,不但帮忙填写了就诊表,还带着他们去挂号,并送到就诊区。离开时,老人连着说了好几个“谢谢”,“比我们子女还贴心”。

  那一刻,她的内心深处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比做成一笔大单子还开心。“这种收获用金钱是换不来的。”杨惠英觉得,做志愿者是一种快乐的经历,“我们要得不多,有时,被服务者的一个微笑、一声‘谢谢’足矣。”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换来一声“谢谢”。譬如,通过网上平台预约专家号,有些就诊者一开口就是“这个我不会,你帮我弄一下”,接着就把手机扔到她面前;有的就诊者现场挂不到号,就会跑来要求“想办法”,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后就会横眉冷对,甚至恶语相加。

  “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再说,就诊者因为身体原因脾气不好也正常。”每当碰上这些事,杨惠英都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以礼待人,“让他发泄几句,事情也就过去了。”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愿意去多做好事的,关键是心房有没有打开。”在杨惠英的积极影响和带动下,她身边的不少人都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爱心传递,没有终点

  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后,如今,“医路相伴”这个志愿者团队已聚集了250多人。

  在这个群体中,有不少“虞金花”,也有很多个“老金”、“杨惠英”。他们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热心公益、服务病患,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在浙医四院留下无数动人的画面和感人的瞬间。

  “我们做这个都是发自内心的,不会因为他人的误解而放弃,也不会因外界的赞美就忘我。”一位姓骆的志愿者直言,志愿服务事情很细小、很平凡,谈不上惊天动地,但不管别人看或者不看,我们的行动就在那里,默默地发光发热。“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志愿者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在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以前心浮气躁,动不动就发脾气。”一位王姓志愿者说,她是通过朋友圈知道浙医四院招募志愿者的,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现在的得心应手,感觉自己的脾气也慢慢变得缓和多了。

  “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志愿者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更要习惯,您也是志愿者当中的一个……让志愿精神在您手中传递,就像一个邀请,让它带着我们的温度,一个接一个地向下传递。”正如这段话所说的,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志愿者,只要你身怀感恩、懂得奉献。

  将志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并力争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这是广大志愿者们所致力追求的目标之一。爱心没有终点,友善人人可为。说再多的赞美之词,都不如付诸于行动,哪怕是一次简单的援手、一句关切的问候,只要讲奉献的正能量在社会弥散开来,就可以将这种点滴之爱和温暖传递下去。

  在奉献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全心奉献。

  志愿者只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群体,却从事着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作为一支崭新的道德力量,他们用行动传递着爱心,感动着人群,也温暖着商城的每个角落。在为他们喝彩叫好之时,也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更美好的人间。

树立社会新风 提升“义乌温度”
方星梁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除了医务人员细致耐心和精湛高超的医疗服务之外,所有就诊者都渴望得到一种温馨宜人的关怀。病痛中一句和颜悦色的问候,彷徨中一次入微体贴的引导,无奈中一串增强自信的劝慰,蹒跚中一记坚强有力的搀扶,都可能起到高超技术之外的“特殊疗效”。

  浙医四院的一群“绿马甲”,就是提供温馨宜人关怀的使者。他们中有经商办厂的老板,有耕种农田的农民,有料理家务的主妇;他们中有大学生、中学生,也有只读过几年书的“准老年人”。他们的名字叫志愿者,无偿为广大就诊者提供就医咨询、协助挂号、医务引导、打印报告等一系列服务。

  这些“绿马甲”的每一个真诚微笑、每一句由衷问候、每一次友善引导,看起来微不足道,却似一股股细流,激起浪花,汇成江河,集聚成社会新风尚的强大浪潮,成为提升“义乌温度”的正能量,树立起义乌文明的新标杆。因为“绿马甲”,浙医四院有了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有了一种春天般宜人的温度。不到10个月的时间,浙医四院的这种风景和温度,迅速成为义乌文明新风尚。这些普通的绿衣使者,用真诚、友善、体贴,贡献出自己一份绵薄的力量,营造出温馨宜人的就诊环境。

  作为闻名世界的国际商贸城,义乌不仅要在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充分发挥标杆示范作用,更需要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展现风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新老义乌人,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社会新风尚,提升义乌“文明温度”。古人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有了大家的参与、共同的奉献,文明之山会更加雄伟、文明之海会更加壮阔。比如说,我们驾驶车辆的时候不要随意向窗外丢弃杂物,转弯变道时记得打开转向灯;登山游览观光时将矿泉水瓶、食品包装袋等垃圾带下山,不扔到树林丛中、悬崖陡坡下;公共聚会结束离开时,不留下废弃物,因为这是你的品德记录。至于展露一个真诚的微笑、表达一句由衷的问候,更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的习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是一缕缕春风,最终将汇聚成为提升义乌社会新风尚的强大力量。

  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不仅需要建设功能齐备的城市“硬环境”,同样也需要营造秩序良好、卫生整洁、风气文明的“软环境”。营造文明“软环境”,需要人人参与、人人行动。浙医四院的这群“绿色马甲”,无疑为如何集聚社会涓涓滴滴的力量树立了标杆。

  赶快行动起来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于细微处显风采,为树立社会新风尚、提升“义乌温度”集聚更多的正能量。


医院地址:浙江省义乌市商城大道N1号
电话总机:0579-89979999
传真:89935555
邮编:322000

Copyright@ 2018. 版权所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

浙ICP备14016608号-3 33078202000049号

微信订阅号
微信服务号
人民号
视频号
新浪微博
抖音